航都院(中国)

航都院小程序

航都院智库

回到顶部
首页 >  About AIC > Publication

AIC观点丨转变:从临空经济区到航空都市

来源:航都院(中国)
2021-07-08
作者:航都院(中国)

头图动图压缩版并使用版.gif











导读:

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航空都市理论模型创立者、被誉为“全球航空经济第一人”的约翰·卡萨达教授认为,机场枢纽地区将成为区域人力、贸易与信息的重要承载方式,并提出“Aerotropolis”的概念。近年来国内相继批复17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未来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将会如何?航都院(中国)作为研究机场及其周边区域发展的智库机构,以基本概念为抓手,梳理国内外“临空”的相关概念,提出临空经济区与航空都市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字数:3621字
阅读时间:约7分钟

图片   概念辨析

随着临空经济的出现及其迅猛发展,临空经济区作为其空间组织形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在“临空”相关概念的演化过程中,相继出现了航空综合体、航空城、航空经济、临空经济区、航空大都市、航空都市等概念。

美国航空专家麦金利•康维(Mckinley Conway)在1965年提出“航空综合体(Airport Complex)”的概念,即以机场为核心,综合开发集航空运输、物流、购物、休闲、工业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机场综合体。之后, 1970年他又提出“航空城(Airport City)”的概念,即围绕国际机场为中心布局诱发型、关联型、依赖型产业,以航运服务作为其重要经济支柱进行整体规划的发展区,综合了商业、生产制造、国际交流、休闲购物、居住等多功能的共同发展圈1

约翰·卡萨达教授基于经济发展与交通方式的依附关系提出“五波理论”,该理论认为继航海、河流、铁路、高速公路以此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后,更高效、便利的航空运输将会逐渐成为带动贸易发展、人力提升、信息流动、 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在机场枢纽的辐射下,周边区域形成了新的城市形态——“Aerotropolis”,即机场周边形成航空、物流和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集聚区(图1)。2013年曹允春教授翻译了约翰·卡萨达教授《Aerotropolis: The Way We’ll Live Next》一书,将其中“Aerotropolis”一词译为“航空大都市”,学术界也一直沿用这个概念。

image.png

△ 1:“Aerotropolis”(航空都市)的空间结构

国内对“临空”相关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相继出现临空经济、航空经济、空港经济等概念,其中以“临空经济”研究居多2。2009年曹允春教授提出“临空经济”的定义:依托机场设施资源,通过航空运输行为或航空制造活动,利用机场的产业聚集效应,促使相关资本、信息、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以机场为中心的经济空间形成了与航空关联度不同的产业集群,这种新兴的区域经济形态称之为临空经济3。目前国内学者比较认同临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区域经济形态,而临空经济区是临空经济的空间组织形式。王丹等人认为临空经济区是指围绕机场周边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城郊地区。曹允春、沈丹阳认为“Aerotropolis”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空港、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市形态4

“临空”相关概念的出现,体现了机场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目标的转变。起初是依托民用航空机场和有关服务设施构建航空综合体,之后在航空综合体的基础上复合了更多种服务功能的航空城,临空经济区与“Aerotropolis”是临空经济发展更为成熟的阶段。本文将对这两者进一步进行概念辨析。

  “Aerotropolis” 应定义为航空都市

“Aerotropolis”最初被译为“航空大都市”且一直被沿用。但事实上,依托机场发展的地区,因地区经济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仅靠临空经济不可能发展为“大都市”;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本身已发展形成大都市,但临空经济并不是其中的关键动因。可以说,“Aerotropolis”翻译为“航空大都市”是不合适的。

什么是“大都市”?

洪世键、黄晓芬通过分析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外大都市区的概念,认为大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较高阶段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也是一个由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组合而成的功能区域5。易承志教授在对大都市与都市区的概念辨析中提出,大都市是中心城区及邻近地域具备一定人口规模(不少于200万人)并且是由具有行政统属关系的一系列地方政府所组成的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统一地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并在特定区域发挥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的大城市6。从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大都市指行政、公共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且拥有较多人口的城市空间或区域,同时强调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带动。

约翰·卡萨达教授提出的“Aerotropolis”是由航空城、交通廊道及航空引致产业集群构成区域,是以临空经济为诱因且具备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城市区域;可以看出,“Aerotropolis”的含义并不是中心城市与邻近城市区域共同形成的大型城市空间。因此,“Aerotropolis”与“航空大都市”的实际含义不符,将其定义为“航空都市”更为合理。“航空都市”在2013年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中被提出,该文件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定义为 “现代航空都市”。

  从临空经济区到航空都市

临空经济区是以机场业务为核心,同时以航空客运、货运、物流、休闲度假、购物等临空经济特色产业多向发展的聚集区域。机场及其周边地区利用交通枢纽所带来的大规模人流与物流,吸引航空相关产业集聚。区域经济与航空业水平影响着临空经济的发展。 

航空都市是在以机场为依托,以航空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相关联的临空经济发展下,促使各类要素在机场周边集聚形成的功能逐渐齐全的城市属性区域。 

对于临空经济区与航空都市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知: 

①从范围上来说:临空经济区以机场为中心并沿交通线向外扩张,在国内有明确范围。航空都市则往往没有固定的边界,根据约翰·卡萨达教授关于航空都市速度、连接度、敏捷度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距离决定了区域的临空优势,在不同交通条件下,航空都市依据与机场的时间关系形成不同的布局形态。 

②从产业集聚的角度上看:在我国,临空经济区集聚临空关联度高的产业,以发展产业为先导,形成产业集群;航空都市充分利用机场陆路交通可达性,产业布局更为符合交通特性,与城市空间形式相互融合,注重城市功能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③从发展目标上来看: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成熟状态和发展目标是产业集聚与产能提升;而航空都市则是与机场紧密联系的城市化区域,城市建设是重要的发展目标。

  以航空都市为战略目标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1997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正式搬迁至新郑市薛店镇,为了对机场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港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应运而生。2000年至2004年,河南省政府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分别下发文件同意新郑市设立“郑州新郑航空港商贸区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以及批复了航空港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奠定了航空港实验区的雏形。2006年首次提出“民航优先”的发展战略,要求规划机场枢纽建设、培育基地航空公司、打造服务机场的航空城。2007年正式设立“郑州航空港区管理委员会”并提出“一核(机场核心区)和二区(物流商贸区、临空产业区)”发展空间布局。随着机场周边地区的不断发展,2010年郑州城市总规明确新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为中心城区外的组团,同年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为了保证保税区和IT产业园的开发建设,编制《郑州航空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提出“一体两翼、两纵三横、一脉两心”的空间布局(图2)。2011年国家民航局首次提出在我国发展“航空经济”,建设“航空经济区”的设想,并通过“航空经济区”的发展形成高端产业综合体。河南省因此也提出了发展航空经济的初步构想,在全国率先建设航空经济区。

图片

△ 2:郑州航空城用地规划图

资料来源:郑州航空城总体规划(2011-2030)

201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此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改变了以前重视产业发展的目标,明确以“航空都市”为发展导向,坚持“产城融合”,建设成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共同支撑的国际化航空都市。

经过8年的建设,至2020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常住人口突破62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7.8%;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21.4%;航空货运量突破60万吨,同比增长22.5%,货运量累计增速在全国主要机场中居首位。郑州南站2021年底即将通车,空铁双枢纽将落实。建成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建成园博园、双鹤湖、苑陵故城三大公园,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超220平方公里。8年间,在现代航空都市建设战略目标引导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突破、交通枢纽落地与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成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动力。

  结语

“Aerotropolis”应定义为“航空都市”更为恰当,它强调临空相关性产业集聚与城市综合配套服务的发展,包含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计划,也包括小体量的城市片区开发,是机场周边地区建设的终极形态。同时,航空都市相比于重视产业发展的临空经济区,更强调区域的城市化发展。以“现代航空都市”为建设目标的航空港实验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航空都市”建设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Conway M K . Airport Cities 21: The New Global Transport Centers of the 21st Century.


2 柴金艳. 国内外临空经济研究综述及趋势展望[J].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4, 25(005):17-20. 


3 曹允春.临空经济—速度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空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


4 曹允春, 沈丹阳. 以空港为核心构建航空大都市的关键要素研究[J]. 港口经济, 2013(1):42-47.


5 洪世键, 黄晓芬. 大都市区概念及其界定问题探讨[J]. 国际城市规划, 2007(05):50-57-. 


6 易承志. 大都市与大都市区概念辨析[J]. 城市问题, 2014, 000(003):90-95.





作者:张文泽

责任编辑:韩淼

统筹:白杨、姚斌斌  编辑:姚斌斌  校对:姚斌斌



© 2021航都院(中国)版权所有。未获航都院(中国)同意之前,请勿做任何形式的转载或出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或致电:0371-56923678


1





关于航都院(中国)




航都院(中国)是一家致力于机场及其周边区域发展的国际智库机构。

航都院(中国)已形成“科研咨询、教育培训、标准认证、数字科技”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充分发挥航空都市领域丰富实践经验与遍布全球的航空都市行业资源优势,依托自主研发的“全球航空都市评级指数 GARI(Global Aerotropolis Rating Index)”、智能化航空都市数据平台、覆盖即时价值产业的教育培训产品,已为包括美国孟菲斯、阿联酋迪拜、韩国仁川、泰国曼谷素万那普、南非约翰内斯堡、北京大兴、郑州新郑、上海浦东等多个国内外发展中的航空都市提供从初期到成熟期各阶段、多层面的决策支持、品牌打造、咨询服务、资源导入和落地指导,助力全球航空都市稳步发展,优化速度经济背景下的未来生活方式。






关于航都院(中国)编委会




航都院(中国)编委会集合公司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大数据、智慧人力、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品牌管理、国际智库等领域的专家资源,通过专业交叉合作,持续产出科学性、创新性、高价值的研究型稿件,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为鼓励尊重学术、深入研究的精神,我们长期对外征稿。稿件一经征用,将在航都院(中国)的官网、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五大企业号等自有媒体平台及众多外部合作单位的媒体平台进行发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